国庆长假之后A股的几个重要看点 政策与业绩成色待验。长假后,市场的关注点将从假期的外围市场和消费数据迅速转向国内的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政策预期的落地与验证成为焦点,重要会议如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是否会释放超预期的改革信号?前期已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效果如何?9月及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这是检验经济内生复苏动力的关键。10月进入三季报密集披露期,业绩将成为股价试金石,特别是今年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需要业绩来验证高估值。资金面动向也值得关注,场内资金是否会从极端集中的科技板块向其他领域扩散?北向资金流向是否会因中美利差和汇率因素而持续波动?
资金方面,居民资金是否继续流入是看点。9月货币市场呈现边际收敛但整体可控的特点,进入10月,央行货币政策偏呵护,资金面大概率保持平稳。外部流动性方面,美联储2024年9月开启的降息是“预防式降息”,未来市场会反复交易降息预期,但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位仍会影响北向资金短期进出。居民存款是市场的“压舱石”和未来行情的“弹药库”,但其大规模入市并非一蹴而就,更可能以“细水长流”的方式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巩固和赚钱效应的扩散而流入。
机会方面,科技之后市场是否迎来均衡?从科技角度看,“AI+”与“国产替代”是贯穿全年的核心主线,既具大想象空间,又契合长期国家战略。经过前期大幅上涨,不少科技股估值高企、交易拥挤,亟待三季报业绩验证估值合理性。若业绩不及预期或面临阶段性调整。在此背景下,顺周期板块、大消费及部分资源品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有修复空间;高端制造和“专精特新”作为科技与制造的结合体,受政策大力扶持且部分领域景气度独立于宏观经济,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值得关注。“中特估”高股息、低估值的央企国企是稳健配置优选,市场不确定性高时防御属性与分红吸引力凸显。对于部分超跌医药生物,行业受集采冲击最猛烈阶段或已过,政策进入温和改善期,创新药、医疗器械长期需求稳定,具备强研发与出海能力的创新药企及不受集采影响的消费医疗、中药可期。
风险方面,结构性估值和内外部风险需关注。TMT等板块的市盈率、市销率已处于历史较高分位,存在回调压力。如果后续公布的宏观数据和公司三季报显示复苏力度弱于预期,可能引发市场整体情绪的回落。外部环境风险中,美联储加息尾声但“更高更长”的预期使得美债利率和美元维持强势,对全球成长股估值形成压制,并可能引发北向资金流出,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在市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长假过后,A股市场将从8月的“单边科技牛”进入一个更为复杂、震荡和均衡的阶段。“科技独领风骚”的局面可能会被打破,但科技作为主线之一的地位不会改变。市场的机会将从极端集中走向扩散,“科技成长”与“经济复苏”两条线可能会交替表现。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均衡配置,攻守兼备”。激进型投资者可以保留科技主线仓位,但要进行“去弱留强”的筛选,优先留三季报业绩超预期、成长逻辑能落地兑现的标的,纯概念炒作、业绩缺乏支撑的品种要果断出清。建议分仓布局“科技+制造”和“经济复苏链”,提前做好风格轮动的仓位储备。稳健型投资者可以考虑配置高股息央企、消费白马股以及景气度反转的医药板块等,这部分仓位要拿稳。同时可以用部分弹性仓位捕捉机会,分散配置到科技(AI、半导体)、高端制造(新能源、军工)等成长赛道,后续再根据市场风向和季报业绩兑现情况,做动态调仓调整,平衡收益与风险。十月开始需注意:盯持仓和关注标的的业绩兑现度,搞清楚公司盈利是否能匹配估值;跟踪重要会议的政策定调,尤其是科技创新、民营经济、房地产这几个关键领域的表述;热门科技股别盲目追高,控制好入场成本;仓位管理要留足安全垫,手里得有现金储备,以便在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时补仓或捕捉新的低吸机会。
久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