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当下仍是动物伤人高发期
狂犬病不止于“犬”,请学会科学防护
台传媒记者杨梦倩
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旨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筑起防控狂犬病的社区防线,将狂犬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夏秋季是动物伤人的高发期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这种病毒具有高度的嗜神经性,一旦感染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是最为致命的传染病之一。
虽然名为狂犬病,但并非只有狗会传播该病毒。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野生或家养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犬类是最主要的传播者,其次为猫。在我国,狐狸、蝙蝠、貉、狼等也是重要的野生动物传染源。而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等动物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在就诊的病例中,大多数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其次为猫。其中伤人动物大多是家养动物。”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颜旭阳说。
椒江的杨女士前两天就被家养的宠物狗咬伤。“我家小狗和小区里一只萨摩耶合不来,一见面就打架。上次对方没牵住绳子,那只萨摩耶一下子就扑过来,咬了我一下。”杨女士说,好在她闪躲及时,只是有点擦伤,但是杨女士还是立马来医院打针。
“夏秋季节的犬伤患者的接诊量相比其他季节明显偏多,前段时间,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有10来位犬咬伤患者。”颜旭阳表示,夏秋季向来是猫狗咬伤的易发季和高发季。这是因为夏秋季气温高,猫狗等动物易躁狂,加上市民衣衫单薄,胳膊、手臂等皮肤暴露较多,导致被猫狗咬伤的人明显增多。儿童尤其容易受到伤害,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颜旭阳介绍,狂犬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携带狂犬病病毒动物的唾液而引起感染。例如,被发病或健康状况不明的动物咬伤、抓伤(爪子上可能沾染唾液),或舔舐黏膜及未愈合的伤口。
被咬伤后应尽快接种疫苗
据悉,近10多年来我国狂犬病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2023年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数实现了17年连续下降。但目前对于狂犬病的治疗,医学上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以预防为主。
因此,如果大家被动物抓伤或者咬伤,应立即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诊,医生会评估伤口并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血清/免疫球蛋白)。
“很多人误以为被咬伤后暴露的伤口越严重,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越大,如果只是轻微破皮或者渗血则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地去医院处理,自己消一下毒就行。这个做法是错误的。”颜旭阳表示,要根据暴露等级来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Ⅰ级暴露,指的是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被动物舔舐到完好的皮肤。在这种情况下,除外清洗接触部位,通常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暴露,指的是裸露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Ⅲ级暴露,指的是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被狂犬病高风险动物抓伤或咬伤后,狂犬病的预防就是“与死神抢时间”。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1—3个月,极少超过1年。然而,每个人发病前,潜伏期的长短并不确定,因此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时间应越早越好。“狂犬病疫苗原则上越早打越好,且受伤了以后,市民可以自己在家里先应急处理下,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要及时到医院来就医,接种狂犬病疫苗。”颜旭阳说。
那么,如果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3个月内再次被咬伤,需要再次接种疫苗吗?对此,颜旭阳表示一般不需要。但如果超过3个月,那么最好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评估,可能需要再次接种。
同时,颜旭阳也提醒养宠市民,应该做负责任的合格主人,严格遵守养宠相关规定,定期为犬、猫注射狂犬病疫苗;携犬外出时,应使用牵引绳,及时清理宠物粪便。而在乡村地区,则提倡圈养、拴养而非放养犬类,必要时应给犬类戴上嘴套。
久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